你必須知道的時效!侵權行為多久內要主張賠償?法律專家教你把握黃金時效期!📅⚖️

TaiLexi 團隊

你必須知道的時效!侵權行為多久內要主張賠償?法律專家教你把握黃金時效期!📅⚖️

「我被車撞了,可以等傷好了再告對方嗎?」
「公司害我職災受傷,過了幾年還能求償嗎?」
「被朋友騙錢,什麼時候該提出賠償請求?」

這些都是民眾常問的問題,答案都與一個重要的法律概念有關:「消滅時效」!今天就讓TaiLexi用最生活化的方式,帶你搞懂侵權行為的賠償時效規定!

⚖️ 什麼是「消滅時效」?法律為什麼要這樣規定?

想像一下,法律給你一個「權利保存期限」,就像食品有保存期限一樣。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?主要是為了:

1. 避免證據湮滅:時間過太久,證據可能消失不見
2. 維持法律安定:不能讓權利關係永遠不確定
3. 鼓勵及時行使權利:督促權利人不要睡在權利上

📅 侵權行為賠償的黃金時效:2年!

依 民法第197條規定:「因侵權行為所生之損害賠償請求權,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時起,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,自有侵權行為時起,逾十年者亦同。」

白話文翻譯:當你知道「被誰害」和「受害了」的時候開始,必須在2年內提出賠償請求!就算你不知道,從事情發生那天算起,超過10年也不能再要求賠償了!

🕒 時效計算的關鍵:「知悉時點」如何認定?

這是最容易產生爭議的地方!什麼叫做「知有損害及賠償義務人」?

實際案例解析
小明在工地工作時從高處墜落受傷,他立即知道受傷(知有損害),但當時以為只是意外。後來經過調查才發現是承包商設備問題導致(知賠償義務人)。

參照 113年度南勞簡字第56號 判決所述:「原告身為勞工,完全不知悉被告與三民公司間之承攬合約書內容,原告係於111年7月21日收取另案一審判決書時,才知悉...被告需與三民公司平均分擔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」

法院見解:時效是從「實際知道誰該負責」開始計算,不是從受傷那天開始算!

🚨 常見誤區:刑事判決≠民事時效起點!

很多人以為:「等刑事判決確定再來民事求償」,這是錯誤觀念

參照 最高法院 61 年度第 4 次民事庭庭長會議決議(四) 判決所述:「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,應以當事人實際知悉行為人時起算,而非以刑事有罪判決確定為必要條件」

真實案例
阿嬤在76年8月6日被鄰居毆打,她當時就知道是鄰居打的。等到79年5月才提告求償精神慰撫金。

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79 年度上易字第 984 號 民事判決 判決所述:「上訴人於七十六年八月六日即已知悉行為人為林玉霞,無需待刑事判決確定。因此,時效應自該日起算,至七十八年八月六日即已屆滿」

結果:法院判決敗訴,因為已經超過2年時效!

💼 職災賠償的特殊情況

職災案件特別複雜,因為可能同時有:
1. 勞基法的職災補償請求權
2. 民法的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

重要區別:這兩個權利的時效計算方式不同!

參照 113年度南勞簡字第56號 判決所述:「本件事故係發生於000年0月00日,原告雖曾依勞動契約向被告請求職災補償,然並非基於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」

意思是:你申請職災補償,不會中斷侵權行為賠償的時效!兩個要分開計算。

⚡ 時效中斷與重新計算

時效進行中,如果做了某些行為,時效會「重新起算」:

中斷事由包括:

1. 請求:向對方提出賠償要求
2. 起訴:向法院提起訴訟
3. 承認:對方承認有賠償義務

但要注意!「請求」後的動作:

依 民法第130條規定:「時效因請求而中斷者,若於請求後六個月內不起訴,視為不中斷。」

白話文:如果你只是口頭或書面要求賠償,但6個月內沒正式告上法院,時效視為從來沒中斷過!

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 87 年度訴字第 181 號 民事判決 判決所述:「民法第130條,說明請求後六個月內不起訴視為時效不中斷」

📊 時效計算數學題

讓我們來實際計算一下:

情境:小美在2023年1月1日被機車撞傷,當下不知道對方是誰。經過調閱監視器,在2023年3月1日確認肇事者身份。

時效計算
- 知有損害:2023年1月1日(當天就知道受傷)
- 知賠償義務人:2023年3月1日(確認肇事者)
- 時效起算點:2023年3月1日(因為較晚發生)
- 時效屆滿日:2025年3月1日(加2年)

絕對時效:從侵權行為發生日起算10年,也就是最晚必須在2033年1月1日前主張權利。

🛡️ 如何確保時效不逾期?

1. 第一時間保全證據

- 現場照片、影片
- 醫療記錄、診斷證明
- 證人聯絡方式

2. 明確記錄「知悉時點」

- 何時知道受害?
- 何時知道誰該負責?

3. 及時採取法律行動

- 存證信函請求賠償
- 6個月內提起訴訟

4. 注意時效中斷事由

- 書面請求並保留證據
- 調解申請
- 正式起訴

🏛️ 法院怎麼判斷「知悉時點」?

參照 109年度訴字第1號 判決所述:「所謂請求權可行使,係指其請求權之行使,已無法律上障礙而言」

法院見解:時效從你可以行使權利而沒有法律障礙時開始計算。但「不知道賠償金額多少」不算障礙哦!

參照 113年度南勞簡字第56號 判決引用最高法院見解:「民法第197條所謂知有損害,即知悉受有何項損害而言,至對於損害額則無認識之必要」

意思是:你只要知道「受傷了」和「誰害的」就開始計算時效,不需要等到知道「具體要賠多少錢」!

💡 實務建議與常見Q&A

Q1:時效快到了怎麼辦?

A:立即發存證信函請求賠償,並在6個月內提起訴訟。

Q2:時效過了還能請求嗎?

A:如果對方沒有提出時效抗辯,法院還是會審理。但一旦對方主張時效完成,你就會敗訴。

參照 106年度重訴字第11號 判決所述:「被告以原告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罹於時效為由,拒絕給付,即屬有據」

Q3:未成年人時效怎麼算?

A:時效照常進行,但可以由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權利。

📝 結論與重點整理

1. 黃金2年原則:從知道「被誰害」和「受害了」開始2年內要主張權利
2. 絕對10年限制:從事情發生日起算,超過10年一律不能再主張
3. 刑事民事分開算:不要等刑事判決,民事時效獨立計算
4. 中斷要及時:請求後6個月內一定要起訴,否則視為無效
5. 證據保全很重要:明確記錄知悉時點,保全相關證據

權利不會永遠等你!記得把握時效,及時行使你的權利。如果有任何疑問,建議諮詢專業法律人士,確保你的權益不受時效影響!

有更多法律問題,可以使用TaiLexi AI免費法律諮詢

AI 不僅能提供即時線上解答,還能協助您判決書查詢並進行案情比對分析。隨時為您解答各類法律疑難!

🎯 還在為法律問題煩惱嗎?

💰 免費🔒 絕對隱私⚖️ 台灣最專業法律AI⏰ 24H

(1) ⚡ 30秒獲得專業解答,無需等待律師回覆

(2) 📚 查找法院對您案件最相關的判決書和見解

(3) 📝 一鍵生成存證信函和法律文件,解決燃眉之急

已幫助30,000+用戶解決法律問題

如果您覺得我們的內容不錯,歡迎自由引用,只要註明我們網站的連結即可!

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

關注我們,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法律知識:

需要免費法律諮詢?

TaiLexi AI 提供免費諮詢,無論您是個人或企業,都能獲得及時的案情分析。

立即諮詢

© 2025 TaiLexi AI. 版權所有。